点击回看2023▷ 48张照片告诉你中国科技实力
2023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我国科技领域捷报频传,梦想接连实现,今年最热的几个关键词大概就是“突破”“首个”“成功”了。我们的科研人员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奋斗着,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刻,让我们一同回望,铭记这一年里的每一个辉煌时刻。
2 0 2 3圆满收官
逐梦寰宇
探险深海
我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建成
1月5日,我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通过采集各电压等级输变电设施的物理数据,在网络云端构建数字孪生电网,全面提升了电网的智慧运检水平。全息数字电网融合了北斗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时空大数据等技术,集成100多座电力北斗基站的位置信息,可以为作业无人机、机器人等提供智能导航、专家辅助等支持。
我国科学家揭示衰老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通过合作研究首次揭示,通过抑制人类基因组序列中的ERV古病毒“复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衰老,并发展出一系列延缓衰老的多维干预策略,这一成果1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
我国天文学家挑战“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经典理论
1月19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卫星数据,研究团队发现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人类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
第一头体细胞克隆奶牛诞生
春节前夕,承载着超级奶牛种质资源保存和良种培育重任的体细胞克隆超级奶牛在宁夏灵武市出生,是国内首次采用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百吨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开启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良种奶牛培育中担当核心和关键角色的新纪元。这是继去年灵武市奶牛体外生产胚胎批量繁育技术应用取得成功之后,灵武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良种奶牛繁育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航天员在全面建成的中国空间站过年
1月21日,中国航天员迎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个除夕。在万家团圆的日子,航天员通过视频,手持“福”字向全国人民送出祝福。费俊龙说:“我们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祝福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祝福全国人民新春快乐。”谈及在转入长期运营的空间站里过春节,张陆说:“穿新衣、吃饺子、送祝福,这些年俗年味儿可一样也不少。”
“奋斗者”号再探底,首次抵达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
1月2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位于东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完成深潜作业后,成功回收。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该海沟的最深点,由此拉开了对该海沟系统科学考察的序幕,对全球深渊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正式投入使用以来,第一次抵达东南印度洋作业。
华龙一号海外首个项目全面建成
我国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顺利完成
中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高通量卫星成功发射
我国团队构建迄今最大动物基因组参考序列
我国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产发电
我国建成世界首个可遥控生产超深水平台
我国成功发射首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
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成功
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天然玻璃纤维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可精准检测与治疗癌症的纳米粒子
高校团队推翻美国“室温超导“最新研究成果
我国科研团队实现二氧化碳一步合成乙醇
202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山队员成功登顶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商业首航
第二次太空合影来了
我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
中外科学家联合揭示灵长类动物演化之谜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首艘全新智能FPSO交付
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 “水光互补”电站正式投产
我国首个开源桌面操作系统正式发布
中国科学家刷新量子系统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海脉”正式投入使用
我国海拔最高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
我国科学家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
国内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建成投产
我国科学家在猪体内再造出人体中期肾脏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
“千眼天珠”建成
“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交付
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CPU发布
纳米金属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建成
12月,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广西石油南宁振兴加能站在广西南宁建成并成功试投产。该一体站采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氨制氢成套技术,每天能产出500公斤99.999%的高纯度氢气,制氢规模为同类型最大,可满足40多辆氢燃料车用氢需求。相较于广西之前的用氢方式,成本降幅达60%,为解决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运输存储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罗斯海新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12月16日,罗斯海新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是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建成后预计可容纳80名考察人员,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测和科学研究。
我国科学家制备出“北极熊毛衣”
12月22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柏浩教授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微微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论文介绍——联合团队模仿北极熊毛的“核-壳”结构,制备出了一种封装气凝胶的超保暖人造纤维。它不但有传统保温材料的隔热功能,还能“封锁”人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可以直接在商用纺织机上编织成面料。
你我一起见证